第275章 法正不死,便无三国(1/5)
三国时期著名的十大谋士,曹魏有四人,孙吴有三人,蜀汉也有三人。
属于曹操手下的谋士,有司马懿,贾诩,郭嘉,荀彧。
在孙权手下任职的,则有周瑜,鲁肃,陆逊。
刘备手下也有三个著名的谋士,诸葛亮,庞统,法正。
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庞统大,因为他活的时间比庞统长,尤其在领兵打仗的问题上。
刘备对法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,甚至有一种说法,法正不死便无三国。
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汉断了翅膀一样,形式急转而下。
如果没有法正,也就没有刘备的立足点。
刘备军团迟早会被孙权或曹操吃掉,顶多二分天下,不可能有三分天下。
再说如果法正还在,凭借其才华智谋,东吴必败。
也正因如此,便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,足可见法正的厉害之处。
在三国时期众多谋士的瞩目之下,苏晨向大家公布了最后一个著名的谋士。
“法正,字孝直,陕西眉县人。”
“法正的祖父法真气节清高,颇有美名。”
“汉献帝建安初年,恰逢天下发生饥荒。”
“于是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南下入蜀,依附益州牧刘璋。”
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法正才被刘璋任命为新都县令,出外任职。”
“后来又被刘璋召回成都,升任军议校尉。”
“当时法正在刘璋帐下既得不到信任和重用,又遭到本州县一起客居在蜀地的同乡非议。”
“认为法正品行不端,因此才会不得志。”
“益州一官员张松和法正友善,私下认为刘璋不是有所作为的英主,常常为此暗自叹息。”
“建安十三年,刘璋派遣张松作为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。”
“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礼遇,回到成都后就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。”
“劝其与曹操断绝关系,转而结交豫州牧刘备。”
“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,询问张松可以派谁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,张松于是举荐了法正。”
“法正推辞不去,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。”
法正:我的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,正好和主公刘备的字完全相同,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主公就有缘分。
得知自己入选三国十大谋士,尽管早有预料,可依旧欣喜不已。
他非常清楚这份荣誉的意义,意味着自己的名字得以流芳百世,被后世人所铭记。
他的祖父法真有很大的学问,名声自是不必说,非常受人尊重。
由于家学的熏陶,所以他从小的家教以及学问也是极好的。
建安初年的时候,曹操刚刚统一北方。
那时候天下饥荒,他不得不和同乡孟达一块儿入川投奔刘璋。
一是来益州避难,二是混个官做做。
毕竟他出身书香门第,凭借自己的才学,应该可以干出一番事业。
但他很快发现,刘璋此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软蛋。
而且没有伯乐的眼光,不识人才。
其次刘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,只想安居一方,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
所以尽管他满腹的才学,在刘璋面前也得不到任用,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县令。
乱世之下这个地位对于普通人绰绰有余,但对他而言,实在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。
不仅他对此很郁闷,就连身边的同乡都嘲笑他。
和他一起来益州的同乡多多少少都在官场上小有名气,同乡见面会上他就是遭到冷嘲热讽的那个。
他虽然觉得自己跟别人聊不到一块儿去,但是偏偏和张松一见如故。
原因无他,因为他们俩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下难得的奇才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