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礼仪整治(1/2)
武以定国,文以安邦。
正所谓:武能定天下,文可治国安。
而文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于礼。
礼对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要,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。礼有安邦定国的作用。
礼是儒家的根本,儒生也以实现国家按礼运行为首要重任。孔子生逢乱世,说世乱国裂皆因礼崩乐坏,他四处游说,一心复礼,然而却没成功。叔孙通同样遭逢乱世,同样一生颠沛流离,可是他不口呼复礼,最终却实现了孔子一生都不能实现的梦想,成为“汉家儒宗”。
为何孔子这位万世师表没成功,而叔孙通这位历史名誉不尊的人却成功了?这其间究竟有何巧黠?
史书说,叔孙通是位知通达变的人,恐怕这就是他的成功秘诀所在。
前文说道,刘邦初登大宝,位居九五,可是内忧外患此起彼伏。冒顿兵临晋阳城,确实是一大外患。然而,朝中文臣与武将的分歧也是一件令人头疼难挠的尴尬事。武将策马奔腾,征战四方,勇冠当时,极为骄霸;文臣没有斩将之功,但心系朝臣礼仪,对大大咧咧的武将颇感不满。
这一日,刘邦又大宴群臣。起初诸将恭敬有礼,开口闭口都是皇帝来皇帝去的,刘邦心里也十分的痛快。可是,几杯酒下肚,诸将就满口粗话,原神毕露,与市井流氓无异。再多喝几杯,诸将就开始嚎叫。
让我们尽情摇摆!
他们踩在板凳上、蹲在桌子上划拳,甚至拔剑击桌,高唱黄色小曲。有几位不识轻重好歹的,竟然攀上刘邦的龙椅,对刘邦拉拉扯扯,尽说刘邦过去的丑事。当此情境,刘邦的脸色可是越来越凝重,思前想后,一颗心烦躁难宁。
随后刘邦环视一圈,只见一位峨冠博带的儒生正正地看着自己;再一看,刘邦暮然一惊,只见诸文臣都规规矩矩,颇有为臣风范。
而那位儒生姓叔孙名通,诸武将都烦他圆滑不忠,唯独刘邦对他倒还蛮是喜爱。叔孙通是鲁国薛县人,鲁国是孔子的故乡,叔孙通又是儒生,礼仪之事是他的看家本领。再说他是秦朝的待诏博士,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候补博士,有礼仪经验。这位叔孙通有才,更有观察别人脸色、揣摩他人心思的本领,下面这件事就是好例子:
“诸位,你们说说,这陈胜、吴广大闹,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往昔的秦二世问诸儒生。
三十多位儒生都异口同声地说:“他们这是造反,皇上快派兵镇压。”
叔孙通一见秦二世脸色,急忙说:“圣上,始皇帝统一六国后,天下都是一家了,兵器早就毁了。再说,有像你这么贤明的圣上,人人守法,哪里有什么反贼。陈胜等人不过偷鸡摸狗之徒,只是势力大了一点点,交给县令处理就得了,何劳您费心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